2018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探討了《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指出民航在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綜合交通互聯互通大格局中最能發揮先導作用,并提出了到2020年要實現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60個;2035年運輸機場數量達400個左右,形成一批以機場為核心的綜合交通體等戰略步驟,這預示著我國民航未來發展的黃金周期。
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激發機場安防新化學反應
機場的大規模規劃將給智慧機場行業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機場投資的快速增長對智能安防方面的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交互技術等)需求的拉動也頗為可觀。機場安防集成涉及系統面廣、監控對象多、業務場景復雜,這些特點決定機場安防監控系統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術,通過人防、技防、物防的結合,才能解決機場安防監控不斷面臨的問題,未來機場安防系統走向智能化、集成化趨勢愈發明顯。
目前機場安防主要存在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首先所有大小的機場需要監控系統、報警系統、門禁系統、網絡傳輸系統和管理平臺等多個(子)系統的復雜協作。但現實不是這樣,韓偉鐘介紹說,如今各大機場安防系統基本都是分期建設,各個安防子系統基本是各自為政。包括視頻系統、門禁系統、報警系統、卡口系統、停車場系統等系統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管理員需要登錄多個系統進行操作,系統之間無法進行應急聯動。
2、去年國家頒布了《反恐法》規定了在機場中視頻監控系統的要求,即視頻監控高清化1080P、無盲點、存儲90天。目前國內在14年之前建設完成的機場,CCTV系統基本都還是以模擬系統為主,這些視頻無法滿足《反恐法》的要求,對發生事件后的錄像追查,智能化分析都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3、機場的各種區域,包括碼頭區,停車場,辦公區,貨運區,前臺區,飛行區,機庫,周邊地區等,每個都是垂直管理系統。由于這些區域的特殊性、人員和貨物大量進出的復雜性,控制風險的因素太多。
未來機場安防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
第一,大安防平臺的構建。整合視頻監控、門禁、飛行區周界報警、消防報警、停車場管理等多個安防系統,形成全面的安全防范體系;
第二,安防可視化一張圖。查看各安防系統、安防資源在三維地圖上的位置、狀態以及實時監測其內容;
第三,安防智能技術的深度運用。利用人臉識別、行為分析等手段,實現安全事件監測及主動預警,提升防范等級;
第四,安防數據的大集成能力,提供給智慧機場上層平臺的數據共享服務。
機場安防技術應用概況
車輛智能識別:在機場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停車場出入口設置智能視頻卡口設備,每一輛通過的車輛,都將被拍照,通過基于視頻的智能分析,自動識別車牌號碼、車型、車標、車身顏色,并能拍攝前排乘客的面部特征,其中,車輛信息進入車輛庫備用,駕駛員和前排乘客面部圖像入庫待用;當有案件發生的時候,就能從中找到車輛信息和人員信息;
槍球聯動系統:攝像機的槍機和球機配合,形成一個槍球聯動系統,主要用于周界防護,防止閑雜人等靠近、進入,并對其進行跟蹤、報警;槍機拍攝監控場所的全景,球機捕捉槍機視野中的移動物體并自動循環跟蹤,能有效監控周界入侵的幾乎所有人、車、物體;
線索檢索技術:運用大數據、云平臺、基于視頻的智能分析,從機場現有的海量視頻中,根據基本的案件信息,快速查找破案線索,協助公安破案,這才是視頻監控系統最根本的應用目的,而不僅僅是保留一堆錄像,來吧,你去看,你去找線索吧!
監控視頻智能分析技術:旨在利用當今最先進的模式識別技術,加強對機場的智能監控,通過智能分析處理技術及時發現機場內部及周界的異常行為并自動報警,從而減輕監管工作人員的負擔,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監測準確度,使機場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同時,結合機場安防預案,對突發事件實現快速響應,保障機場安全。
生物識別技術:通過刷臉的方式完成身份驗證,同時以人臉閘機的形式讓旅客直接“刷臉坐飛機”。目前人臉閘機已經開始入駐首都機場運控中心進行測試,主要承擔樓內辦公人員的出入打卡、數據監測的工作;另外傳統的護照正在讓位于配有電腦芯片的智能護照,同時使用虹膜、指紋、人臉識別的生物統計方式的檢查方式正逐年在普及。
結語
面向未來,安防企業將持續創新,并重點構建以云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和大數據為核心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應用到民航信息化發展。安防亦將以其全線視頻監控、云數據等產品和穩定可靠的系統集成平臺,以及適合于中國機場行業需求的特色解決方案,保障機場的高度安全管理,為中國“智慧機場”建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