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十字路口的中國選擇”高峰論壇觀點綜述當前,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將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一方面,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勢頭上揚,使全球政治經濟局勢跌宕不止、暗流洶涌;另一方面,我國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金融風險增大的突出矛盾與問題。
研討會綜述
日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與中國工人出版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等合作主辦的“經濟全球化十字路口的中國選擇”高峰論壇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經濟全球化新變局與中國對外開放”“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等主題展開了討論。
舊的全球化正在退潮,新的全球化動力開始出現
第一,經濟全球化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大。
中改院院長遲福林認為,當前,經濟全球化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大,有可能步入一個與以往“和平與發展”迥異的時代。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以2016年美國大選為標志,全球化發生很大變化,出現了反全球化趨勢。如果這一趨勢繼續延續下去,將沖擊現有由聯合國、WTO和IMF組成的國際治理結構,對全球經濟治理體制機制帶來重大挑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認為,當前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是特朗普,他所奉行的是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投資保護主義政策,對全球經濟特別是貿易和投資增長帶來了極大不確定性。僅從經濟角度看,如果這些政策實施,全球主要國家向美國出口將下降10%,全球貿易將下降1.3%,對應GDP將下降0.29個百分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指出,如果美國回歸單邊主義,全球將面臨一系列挑戰。比如,誰來制定全球經濟新規則?誰來推動新一輪國際宏觀政策協調?誰來承擔全球公共產品供給責任?這些都將成為棘手的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的新動力開始出現,自由貿易趨勢難以逆轉。
遲福林認為,經濟全球化新動力正在孕育形成。服務貿易占比持續提高,新技術革命和信息革命大大降低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成本。總的看,短期內自由貿易將經歷重大調整,中長期內自由貿易的大趨勢難以改變。
趙晉平指出,作為全球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16年,全球已生效的自貿協定達到86個,已簽署待生效的達18個,正在談判的有71個,正在協商的有18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為主要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分享自由貿易紅利提供了重要機遇。
第三,關鍵在于盡快調整現行經濟全球化模式。
張燕生認為,我們要反思現行全球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偏向”:在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上,過于偏向金融創新;在多邊治理和霸權國家治理上,過多偏向霸權國家治理。這需要盡快得到扭轉。
趙晉平指出,新的全球化不再是以往全球化的全盤照搬,而應更具包容性,要考慮到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這就需要對過去全球化模式作相應的調整。
以自由貿易為主線加快我國開放轉型進程
第一,推進“二次開放”是我國的務實選擇。
中改院決策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魏禮群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處于十字路口的新形勢下,中國應該堅定不移對外開放,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中國應該堅定不移參與經濟全球化,著力引領新型全球化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認為,如果說“一次開放”是利用國際市場實現經濟起飛的話,“二次開放”則是以經濟轉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認為,我們首先是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其次才是引領者。我們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包括WTO、聯合國、IMF,全面參與、深度參與、廣泛參與;同時,在參與中提出中國策略、中國方案,引領新一輪全球化發展。
第二,“一帶一路”將成為構建開放、包容、共享、均衡的經濟全球化新主角。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趙白鴿認為,“一帶一路”有兩個作用:一是形成新的全球治理結構;二是回答新的經濟增長點是什么,如何實現新的發展目標。“一帶一路”從提出到實施,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下一步,我們一方面需要緊緊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這樣的需求主體,另一方面也需要動員發達國家共享其成熟的管理經驗和方法。
遲福林指出,“一帶一路”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新主角。未來幾年,在推進“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產能合作的同時,需要加快構建多種形式的自貿區網絡,加快形成“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制度安排。
第三,服務貿易是我國“二次開放”的重大選項。
遲福林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變局,要加快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轉型。為此,一要需要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推進服務貿易發展。二要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加快國內自貿區轉型,大幅縮減負面清單,爭取到2020年把自貿區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壓縮到40項以內。三要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實施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政策,走出一條開放轉型的新路子。四要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這對促進和服務于“一國兩制”將產生重要影響。
第四,關鍵在于思想解放。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認為,強調思想解放需要正視已形成的利益固化藩籬而求其***之道;需要正視已出現的極端化思維和觀點交鋒中的暴戾氛圍,進而加以矯治;需要正視當前流行的一些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思維定勢,進而力求摒棄。
加快推進以經濟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
第一,打好經濟轉型和結構性改革這張“王牌”。
遲福林指出,我國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王牌”。當前,經濟全球化面臨著全球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我國正在發生的產業結構變革、消費結構變革、城鎮化結構變革,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正在推進的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將釋放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并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第二,發揮開放轉型對經濟轉型的促進作用。
張卓元認為,“二次開放”將對國內改革和轉型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以壟斷行業為例,推進壟斷行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引進社會資本,相比于對民間資本開放,可能更容易一些。
魏禮群認為,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實質是市場在更大程度上發揮作用。產能全球布局,實質是在全球市場上配置資源。實現對外開放的新突破,需要國內市場更加開放。
第三,國有企業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當好排頭兵。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混改”落地要具備三個重要條件:一是政府把主要職責放在“管資本”上,所有者、投資者、經營者的角色要相互分離;二是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三是打破壟斷,市場開放。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認為,國有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要當好排頭兵,一是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抓住歷史機遇有所作為;二是要在思想解放中進一步強化改革創新;三是以問題導向取得重點突破,在“三去一降一補”中發揮國企的重要作用。
第四,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
張卓元認為,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要推進經濟轉型,實現創新驅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服務業市場開放確實牽動經濟轉型全局。無論是產業結構升級,還是消費結構升級,都依賴于服務業市場開放。
第五,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魏禮群指出,在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牛鼻子”上,一是抓住雙向開放中市場決定有效資源配置的難點,集中發力。二是抓住雙向開放中政府合理有為作用的支點,精準發力。三是在雙向開放中真正形成政府與市場的合力。充分利用雙向開放帶來的新動力,努力實現靈活有效市場和正確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與協調統一。
遲福林認為,要把政府與市場關系作為結構性改革重點。一是處理好“三去一降一補”政府與市場關系。二是處理好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三是處理好服務業開放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四是處理好農村土地改革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推動城鄉關系的變革。五是處理好監管變革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