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農民辛苦了許久,最后卻賺不到多少‘票子’。”蹲在地旁,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大山鄉光華村第一書記羅光賢看著種滿山坡的果林思考著,“誰跟市場主體聯結得更緊密,誰就更有競爭力”。
從1983年開始擔任村主任,羅光賢一直操心著全村的脫貧致富。
“要讓村里的‘特種力量’發揮作用。”羅光賢所說的“特種力量”就是由他兒子羅乾龍和村民張貴旭帶領村民通過先富幫后富“利益聯結”模式發展起來的連鎖超市。
200多家遍布貴陽、安順、遵義、畢節、六盤水的村民“利益聯結”連鎖超市就是銷售光華村農特產品的專有平臺。
“光華村通過‘利益聯結’暢通了‘黔貨出山’渠道,鄉親幫鄉親,走出了一條‘先富幫后富’的鄉村脫貧路。”大山鄉鄉長陳智告訴記者,“鄉里將加大力度支持光華村‘利益聯結’扶貧帶動模式,幫助更多農民通過‘黔貨出山’脫貧致富。”
在貴州江楠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大方分公司的蔬菜生產基地,不少興隆鄉的菜農成為該公司的“利益聯結”種植農戶。
基地規模已達518畝,輻射帶動種植面積3000畝,直接帶動一般農戶和貧困戶36戶132人發展。
興隆鄉獅子村更是采取合作控股方式成立大方五龍蔬果開發有限公司,利潤按4:4:2比例分紅,其中公司占4份,貧困戶占4份,村集體經濟占2份。目前,五龍蔬果公司集中流轉土地250畝種植辣椒,直接解決貧困農戶就業80人。
資源、農民和市場捆綁在一起,“利益聯結”就在一起,便能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效益紐帶”,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身價。
產業發展壯大離不開農民、農民脫貧致富缺不了產業,必須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讓企業農民的“利益聯結”關系更加緊密,構建起一個“利益共同體”。
在建立起一套穩定持久的“利益聯結”機制的方程式中,大方縣給了三種解法,即: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鎮村黨政+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互助合作。先給貧困戶找準脫貧項目,再對貧困戶給予精準幫扶的政策,把怎么賣的問題交給企業,農民依靠土地又不完全依賴土地,直接成為產業鏈上的投資者、受益人,滾動發展的能力大為提高。
“要‘聯得上’,把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好配合好,向規模、品牌、市場要效益,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不斷提高農民積極性,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興隆鄉黨委書記肖華認為,“還要‘結起來’,把市場因素和制度優勢結合起來,研究產業鏈、價值鏈,做到認識上、方法上都‘結得上’。”
近年來,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大方縣始終把產業扶貧當成第一要務,堅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園區建設為主平臺,不斷擴大產業扶貧覆蓋面,尤其注重在產業與農戶、企業與貧困戶之間構建“利益聯結”,通過產業支撐增強產業脫貧推動力,為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和防止返貧建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