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海第8次職工隊伍狀況調查報告出爐。報告顯示,過去5年,上海職工隊伍正發生深刻變化,其中“工匠型”的技能人才存在較大缺口是較為凸顯的現象之一。48.7%的被調查職工沒有任何技能等級或技術職稱,與2011年相比比例沒有明顯提升。
以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為例,高技能人才難求已成為園區企業的通病,每年釋放崗位超過2萬個,其中約有8成是高技能崗位。從全市范圍看,上海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勞動力市場在一個統計周期內有效需求人數與有效求職人數之比)近年來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高端技術工人需求缺口居高不下。
“復合型”的高端人才同樣大量缺乏。以金融行業為例,《上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該市金融從業人員達36.42萬人,比2011年增加8.01萬人,但傳統金融業態的從業人員數量相對較多,而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和創業投資人才非常緊缺,金融高端人才和擁有國際化背景的領軍人才數量嚴重不足。
為此,報告建議,要以貫徹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為契機,深化職業教育和培訓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加強政府教育部門和產業部門統籌、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統籌、政府與社會力量統籌、學校與企業統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統籌,進一步推動形成政府統籌、部門協同,行業、企業、院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格局。
報告還指出,要積極搭建職工成長成才平臺和舞臺。切實致力于產學研結合,深化產教融合,著力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等機制。不斷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激勵獎勵力度,鼓勵企業建立健全技術工人職業晉升“多通道”機制,暢通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通道。
本報訊 (記者錢培堅)本次調查報告還顯示,據上海市總工會不完全統計,上海新型就業群體截至2017年已超過150萬人。以網約工等為代表的新興用工模式正在突破傳統勞動關系體制,但目前勞動法在制度層面對其勞動關系靈活化、彈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尚未予以準確回應,因此缺少相應的社會保障和法律保護。
近5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企業不斷涌現,職工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快遞員、送餐員等職業大量運用移動互聯網進行業務經營,出現一支規模大、流動性強、分布廣泛的新型就業群體。
針對這一新情況新問題,報告建議,要把這一問題放在黨政工作的重要位置,定期開展專題研究,高度重視勞動關系新情況、新問題及勞動關系矛盾現狀及趨勢的研究分析,包括加強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資國企改革中勞動關系矛盾的風險評估與會商研判,密切關注轉型調整產業、產能過剩行業、四新經濟企業勞動關系矛盾演化現象,健全預防預警和矛盾調處機制。
同時,在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前,要針對小時工、季節工、綜合工時制等靈活用工形式,強化勞動合同管理,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防止靈活用工無序蔓延;要針對互聯網經濟、平臺經濟關聯企業用工秩序混亂問題,以相關行業協會為平臺,研究制訂行業自律規范;要針對靈活就業重點人群所在行業企業,定期開展專項或聯合執法檢查,加大勞動監察力度,切實維護新型就業群體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