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弄免费视频不卡,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人妻视频,国产毛片高清无码

財富中國網
您當前位置:財富中國 >> 行業數據 >> 新聞正文

營收增長,凈利下滑 糾結于“去小米化”的華米科技或重歸A股

— 發布 —

2021/1/18 15:14:14

— 編輯 —

財富中國

— 閱讀 —

— 來源 —

互聯網

— 分享 —

【摘要】2021年1月5日,A股創業板公司億通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大股東王振洪將其所持億通科技的9077萬股股份,轉讓予安徽順源,此次轉讓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9.99%。

  2021年1月5日,A股創業板公司億通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大股東王振洪將其所持億通科技的9077萬股股份,轉讓予安徽順源,此次轉讓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9.99%。交易完成后,安徽順源將成為億通科技控股股東。

  安徽順源成立于2020年9月27日,尚未開展實際經營活動,其執行事務合伙人為安徽華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而華米智能的實控人為黃汪,即華米科技創始人兼CEO。公告同時顯示,雙方確立的股份轉讓價格為每股10.57元,較當日億通科技收盤價6.58元溢價60%,交易合計總價款9.60億元。

營收增長,凈利下滑 糾結于“去小米化”的華米科技或重歸A股

  公告一經披露,引發市場較大震動。分析人士認為,華米此舉或為借殼回歸A股。2018年,華米科技登陸紐交所,當時發行價為11美元;但兜兜轉轉到2021年,其股價仍徘徊在11美元,甚至最低點跌至7美元左右。受收購消息面影響,華米股價近日上漲至13.6美元左右,但上攻仍然乏力;顯然,在美股市場,華米科技并不為投資者看重。而反觀回歸A股或港股的中概股公司以及同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石頭科技,都大受資本追捧。而通過收購、控制經營能力較差、估值低的 “殼公司”,企業可以借殼注入資源,縮短審批流程,近年來借殼上市的行為在A股屢見不鮮。

營收增長,凈利下滑 糾結于“去小米化”的華米科技或重歸A股

  華米的糾結

  自2018年上市以來,華米科技營收一直呈上漲態勢,但收益狀況卻持續低走,現金流狀況也一度吃緊。

營收增長,凈利下滑 糾結于“去小米化”的華米科技或重歸A股

  2019年,華米科技錄得年營收58.12億元,同比增長達59.4%;錄得凈利潤6.30億元,同比增長32.8%。但這種趨勢在2020年戛然而止,2020年第一季度,華米科技錄得營收10.89億元,同比增長36.1%,但凈利潤僅為2250萬元;二季度,錄得營收11.37億元,同比增長9.5%,凈利潤1330萬元,這也是其上市以來增長最緩慢的一個季度;第三季度,公司錄得營收22.35億元,同比增長20%,凈利潤1.21億元。盡管第四季度數據尚未公布,但市場分析人士預測,保守估算華米2020全年凈利潤或同比下滑27%左右。

  在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華米科技CFO鄧成表示,新冠疫情對華米造成較大沖擊,對華米全球業務形成挑戰。2020年第二季度,雖然中國線下零售市場開始恢復,但世界其他地區商店關閉對沖了國內利好,不少亞、歐、美零售商減少了庫存和訂貨量;第三季度由于夏季來臨,很多地方解封,推動華米出貨量同比增長16.1%,單季出貨1590萬臺。他提到,較2019年同期,華米毛利率下降了460個基點,這主要由于華米自有品牌出貨量減少,且小米代工業務毛利壓縮所致。2019年,華米的高利潤源自于自有品牌出貨大幅提升;而疫情期間受競爭激烈和小米新品上市影響,小米對舊型號手環、手表等智能設備進行了降價促銷,出貨量大增的同時利潤率降幅較大,這一結果最終傳導至華米身上,第三季度,華米對小米的代工毛利潤空間下降了400個基點。

  另外,華米所處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近年來競爭激烈,華米不得不大幅提升研發和銷售費用以保持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2020年第二季度,華米研發費用為1.172億元,同比增長25%;銷售費用同比增長76.6%至7130萬元。第三季度,華米研發費用同比增長38.8%至1.729億元;其銷售費用則同比增長104.2%。

  當然,華米銷售費用的增加主要用于拓展自有品牌的市場認知。不過,這也反映出華米的糾結,一方面,小米作為其“大客戶”一直是華米利潤的穩定來源,盡管供貨小米的毛利空間較低,但華米不用支付推廣、渠道等費用,留存利潤反而更高一些;但另一方面,供貨小米,華米的身份更像代工廠,這與黃汪對華米科技“獨角獸”的定位并不相符,且其渠道即依存又受制于小米,消費者只知小米不知華米,這些與黃汪的“野望”都不相符。近年來,關于華米要“去小米化”的聲音也甚囂塵上!

  華米的“獨角獸”價值?

  2020年10月,華米科技宣布,同小米的戰略合作協議將再延長三年。根據這一條款,華米將保持小米可穿戴產品最優合作伙伴地位。同時,華米方面表示,華米與小米的可穿戴合同不存在獨家和排他協議,二者互為同等條件下的最優合作伙伴。

營收增長,凈利下滑 糾結于“去小米化”的華米科技或重歸A股

  “最優”而非“排他”也是華米心有所憂之處。眾所周知,小米對生態鏈內的企業,絕大部分不是控股的,包括華米在內的生態鏈公司其實都是獨立運營的個體。他們不僅同小米生態鏈外的企業存在競爭,而且在生態鏈內,也存在競爭。此外,華米的特殊之處還在于,作為其主營業務的可穿戴設備領域,華米與小米自研產品存在直接競爭。若N年之后,雙方合作終結,華米何以自托于市場?

  有分析人士指出,從股權結構看,華米等生態鏈公司是獨立地;但從渠道端而言,眾多生態鏈公司的大部分營收都依賴于小米,甚至小米是這些企業的唯一大客戶。華米要實現與小米的深度綁定,要么雙方進行并轉,如股權交換,要么小米收購華米;否則,雙方合作始終存在不穩定因素。這也是小米生態鏈企業集體面臨的困惑。

  此外,盡管可穿戴設備市場依然保持正速增長,但與行業此前預期的“爆發式”成長還有一定距離,且其增長曲線日趨平緩。以智能手環鼻祖FITBIT為例,其2016年最高市值曾達60億美元,但后續最低點回落至12億美元,近期市值有所恢復到18億美元左右,但具其巔峰時刻所差甚遠。

  目前,蘋果、華為、小米、三星是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頭號玩家,2019年小米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超過2000萬部。而蘋果則是該領域的最大贏家,幫助蘋果拔得頭籌的是其耳機產品,包括AirPods和Beats,其次是Apple Watch。這也反映了智能可穿戴設備細分市場的變化,2018年以前, 智能手環、手表的出貨占市場的大頭,約在7成左右;但到2019、2020年,智能耳機出貨已占到市場的5成以上,智能手環、手表出貨額占比下跌至5成左右。鑒于這種變化,2019年華米宣布進入智能耳機市場,并在2020年CES期間推出了首款TWS耳機。

  在2018年上市前,分析人士給出的華米估值約在10億美元,而10億美元也是評判“獨角獸”企業的門檻標準,此外“稀缺珍貴”、“發展迅速”、“投資者競相追逐”、“獲得私募投資”等也是獨角獸企業的一些評判準則。而目前,華米美股市值還停留在8億美元。

  不少投資者認為,目前A股市場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華米若能借殼回歸A股,至少比在美股市場受歡迎。不過,回歸與否,華米的糾結都不會少。

- THE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

財商世界,富強中國 財富中國是服務于中國商務精英的領先平臺,為中國經理人提供全球管理信息,深度報道世界一流企業資訊。同時匯聚國內外著名企業的 信息、為用戶提供更專業的財富新聞。

ICP證號:粵ICP備18093102號     推廣聯盟QQ:460965656
CopyRight © 財富中國網 caifu-china.cn 復制請注明出處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本站名單(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