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時間9月1日,2017年國際消費電子展(IFA2017)將在德國柏如期舉行。據了解,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1800名參展商與24萬觀眾注冊參加展會,而本屆展會將以消費電子產品與家用電器產品為窗口,參展企業品牌積極推介“重量級”的產品和技術。
在來自中國的科技企業中,最為矚目的當屬從全球8連冠到世界家電第一品牌集群的青島海爾,被業內人士稱為是中國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品牌,其版圖擴張到了“可以用來當作世界地圖使用”的地步。去年IFA展上,海爾便一連斬獲6項大獎,向全球科技企業展示中國造,而在IFA開幕的幾天前,根據青島海爾發布的2017半年報中,海 外業績(350.83億元)更是占據了其全球營收的45.18%,全球家電業務自有品牌收入占比近100%。此次,時隔一年回歸德國IFA的青島海爾又將帶給世界怎樣的驚艷之作?
作為世界家電第一品牌,海爾此次一改單品牌參展的形式,攜美國老牌家電制造商GE Appliances、新西蘭國寶級家電品牌Fisher & Paykel、高端子品牌卡薩帝等四大品牌亮相IFA,向全球參展商展示海爾世界品牌形象。據海爾工作人員介紹,本次海爾IFA展區面積達1800平方米,是去年的2倍,但IFA只是海爾全球化冰山展露的一角。
本次IFA展,海爾向世界展示了多項顛覆性技術,顯示了其在世界家電技術領域的冠軍地位。其中海爾帶來了唯一通過德國VDE認證的全空間保鮮冰箱、風循環冷柜、全球最“安靜”的直驅洗衣機;GE Appliances則帶來通過UL標準認證的智能空調;首次亮相IFA的卡薩帝帶來了3款驚世新品,包括全球首創控氧保鮮技術的F+冰箱、全球唯一能識別衣物的纖見洗衣機、顛覆壓縮機技術的固態制冷酒柜。
在本次IFA展上,海爾還將會宣布GEA智能空調出口意大利、希臘、俄羅斯、土耳其、西班牙等歐洲5國,同時還將在英法德意西等歐洲主流國家主推9款直驅洗衣機,加速海爾品牌全球化戰略在歐洲落地。在IFA展結束之后,卡薩帝廚電工廠也將于9月底在意大利落成,屆時正在實行雙品牌協同作戰的海爾將以3大品牌的形象去滿足不同歐洲市場的用戶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IFA尚未開展之前,海爾已是德國的常客。在此前的2017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海爾代表中國制造2025作為示范樣板向全球及德國工業4.0平臺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并受到多家權威標準制定權威機構一致認可。
這是由于海爾是我國最早獲得國際認可的家電品牌,從過去的“四朵金花”之一到如今已經在世界之林遍地開花的全球品牌集群,其已成為中國制造里高品質的代名詞。在巴黎市中心的達蒂(Darty)商場,全球最頂級的奢侈品品牌在此匯聚,而最貴的冰箱來自海爾;在法國另一高端渠道boulanger,渠道商也將核心位置留給唯一的中國品牌海爾的高端產品,而此次參展的卡薩帝雙子云裳洗衣機等高端家電產品都在這一區域進行過核心展示。
據數據機構統計,中國自主家電品牌出口量目前僅占到海 外整體市場份額的2.46%,而這當中的82%卻來自于海爾。在歐洲,海爾進入了前15大連鎖渠道和其他零售店,海爾冰箱成為全球唯一獲得德國VDE-QTM質量認證的冰箱品牌;在澳洲,海爾滾筒洗衣機上市18個月內,以22%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在非洲,海爾冷柜在尼日利亞市場連續11年市場份額位列首位;在新西蘭白電市場份額占比15.4%,海爾與Fisher & Paykel雙品牌合計占比42%,穩居新西蘭白電市場第一;在美洲,自從1999年就進入美國以來,海爾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銷售額增長了15倍,明顯高于美國當地市場平均增速。海爾的足跡悄然走遍5大洲,繪制了一張海爾版的“世界地圖”。
業內人士認為,海爾能做到今日規模,將馬太效應發揮到極致,在于其20年前的決定,中國制造業紛紛以出口創匯為主,當時的海爾并沒有選擇這條快錢之路,而是走上了漫長而艱辛的“出口創牌”道路,而張瑞敏的一錘子更是砸出了海爾此后的工匠品質。對于海爾人而言,他們在骨子里認為海爾便是來自中國的“德國制造”。高品質無國界,堅持全球創牌的海爾將世界視為研發室,以連續8年蟬聯全球第一而為全球家電刻下了無以復制的“中國符號”。
從中國制造到海爾制造,它向世界證明了中國除了擁有反復回味的“四大發明”,還有不斷驚艷世界的“海爾發明”。正如海爾發明了擺脫壓縮機的制冷技術,對被視為“心臟”的核心技術進行“革命”的企業在全球都少見,如蘋果公司帶來的觸摸屏手機時代,特斯拉用電池替換了汽車工業百年來賴以奔跑的發動機。
海爾不斷地刷新全球消費者的認知,也在重置和不斷顛覆創新的更多可能性。而激發海爾擁有取之不盡的創新思維正是由海爾創始人張瑞敏在12年前提出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對于這種以員工創造用戶價值驅動挖掘用戶需求代替傳統薪酬驅動的模式,業內專分析家,繼福特模式、豐田模式之后,海爾“人單合一”模式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第三種模式,將全球企業帶入了“泛工業化”的時代,預示著中國工業體系將全面崛起。
從全球來看,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取得了先發優勢,各自在技術、標準、體系架構、聯盟建設、國際開拓方面跑馬圈地,并試圖在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基礎上構建更加宏大的制造業生態系統,將各行各業的技術和標準裹挾到一個統一的平臺上。海爾推出的全球首個工業互聯網云平臺COSMOPlat,催生了其主導全球性智能制造標準的現象,使其有機會成為與德國4.0、美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并駕齊驅的三駕馬車之一——由海爾主導的中國工業2025模式。
“海爾標準”一路走來有跡可循。從青島海爾在1980年代到90年代末的一系列發展軌跡表明,國內許多制造標準均由海爾在背后作為支撐體系并推進下去,不僅如此,海爾還活躍在數百個國際及區域標準組織中,并參與標準制定。早在1980年代,海爾就為冰箱行業建立了3000多項德國標準,所謂的德國工匠精神無疑就是系統性和可靠性,利用制度隊品質進行嚴格制約。自那時起海爾便積極追求建立可以輸出用戶滿意標準的保障體系。90年代末海爾開始研發核心技術,主動與國際標準接軌,用戶開始覆蓋到全球范圍,而品質成了海爾血液里自然流淌的標準。目前,海爾從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品牌,擁有全球十大研發中心,各研發中心直接對接ISO等三大國際標準組織。
此次的IFA展在標準最為嚴苛的德國,那里聚集著日本企業的精益制造、美國的管理神話、德國的“工匠精神”,它們無一不擁有代表性的民族企業,而海爾作為中國制造參展IFA的排頭兵早已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打響旗號,為中國出口企業掃除刻板障礙。
目前,從海爾制造、海爾發明到海爾標準,海爾的創牌之路已經不僅僅影響到海爾自身,其六大家電品牌在全球協同合作,將使其從“世界第一白電品牌”到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品牌最多、產品最全、最具國際化特質的“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的轉變,這將使得海爾在創新發明和吸納世界一流優勢資源上更加得心應手,同時由一流企業參與和制定的標準也將會更利于全球制造業公平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