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張曉瑩的接觸中,充分感受到他身上那種四川人特有的氣質——幽默風趣、古靈精怪,而這種性格也反映在他的設計上。他敏銳地觸覺到互聯網時代中設計的走向,并做了許多互聯網行為對設計風向的影響研究,現在還跟阿里合作,做一個用數據來做空間的項目,他為自己對互聯網行為的了解研究能落地而感到激動不已。
張曉瑩簡介:
多維設計總經理/成都建筑裝飾協會設計執行會長/四川省設計師聯合會副會長/2014/2015成都創意設計周策展人/新設薈設計師百群群主/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項目校外教師。
張曉瑩,中國室內設計界整合設計首倡者,有設計驅動價值、房地產業態設計提升品質及助銷方法實戰研究、橋接商業空間的客戶行為與設計方法等獨有的研究課題,在商業定位和營銷策劃方面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從業多年以來,獨創了“基于營銷策劃和客戶需求的整合設計方法”,在全國舉行上百場專業講座,受到設計界和業主群的強烈關注,并且影響了一大批年輕的設計師。
訪談
記者:您如何理解“有質感的設計”?
張曉瑩:我們處在一個浮躁的社會,設計會往兩個方向走,一種是符合這個浮躁社會節奏和需求的浮躁設計,還有一種是反向的,跟我們浮躁的方向形成互補,就是說浮躁的社會恰恰需要我們有一些沉淀的作品和設計方法。這些沉淀的設計,可以是文化的紋理,也可以是肌理的紋理,也可以是思想的紋理,也可以是思考的紋理,這些設計都有同一個特點,那就是有厚度,這就是我所認為的“質感設計”。
而能否做出“質感設計”,很大程度取決于設計師本人的質感,設計師的質感,更多是設計師自身的特征,這種特征就像一種指紋、像一種音軌、像一種色譜一樣,構成了他必然形成的一種特征,當這種特征形成有識別度的時候,便形成了設計師的質感。
記者:剛才您在演講中提到“設計師站臺當老板不僅是趨勢也是更好的營銷策略”,能解釋一下這話的含義嗎?
張曉瑩:設計師在商業運營的空間里面,他們可以出來做代言人,做顯性的那個老板而非真正的運營老板。說這個店是某某設計師開的,或是某某設計師買的,給人感覺就會逼格高很多。然后這個設計師剛好還有一些自己的故事,就容易形成一種文化的產物。因為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尋找存在感,原因有三:一是要自己的存在感,二是需要線下的體驗,三是因為線上互聯網時代把人的個性都淹沒了,所以需要找存在感。而這個存在感必須找到與自己關聯的線下場景來實現,這種場景最好是有可傳播性的、有故事的、有特點的、有體驗感的。而最符合這些想法的人當設計師莫屬。當然不僅僅是設計師,音樂家開店站臺也可以的,反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記者:那您認為設計師應該如何包裝自己?
張曉瑩:樹立自己的理論依據、樹立自己的故事、梳理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思想、設計手法都必須是真實的,而且是有顯性關聯的。
記者:有人說設計師應該鼓足勁去追逐一個含金量高的獎項,也有人認為無論含金量多少,參加多一些比賽就是好的,您認為哪種做法會更利于設計師的成長?
張曉瑩:每個人情況不一樣,但是從基本角度來說都是從易到難的,包括參賽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設計師不是天才,設計師是通過一次次服務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所以參賽也是一樣,出局了再參加,拿到一個高峰,再征服下一個高峰,你說如果一座山都不爬,突然就登上珠穆朗 瑪峰,這是不可能的。參賽是一種承認、一種檢驗、一種讓自己品牌進行傳播的方式。
記者:成都的設計力量在全國來說是比較突出的,您認為成都的設計師身上有沒有哪些特質?
張曉瑩:成都是宜居城市,設計城市性格還是比較清晰的。有個有趣的詞,原來是貶義詞,叫小家巴適,在四川話里是顧小環境,小氣的意思。但是隨著飛速的時代發展,人類對自身生活需求認知從高大上反而變得越來越關注生活方式的細節,小氣場的緊致,人與自然的協調。反而變成也是一個特點,追求舒適,不太什么雄心壯志,但是有愛好的東西,有自信,性格詼諧幽默,都不太愿意讓自己活得很累。這些城市性格會反映在設計師的身上。
記者:您最近在關注哪些領域的課題?
張曉瑩:我從前年開始研究互聯網行為和帶來的變化,然后嘗試著在這方面做點研究。我今天演講的主題就是《互聯網行為倒逼設計風向》,其實互聯網行為對設計是有影響的。說到我也是互聯網第一設計師社群“新設薈”設計師百群群主,當然這不能算是一個互聯網事業,但也是一種互聯網的嘗試。
記者:目前在做哪些有意思的項目嗎?
張曉瑩:給一個國內頂級互聯網大鱷企業做聯合辦公空間的研發。這是一種完全顛覆性的空間,最大的特點不是空間決定行為,而是云行為決定空間,也就是用辦公軟件和數據來做空間。做這個項目我有兩個很深的感觸,第一是對互聯網行為的理解和了解、研究,終于能夠在這個項目上做成落地。第二是我們跟互聯網大鱷合作,做這種行為到空間的設計、從數據到設計的設計,在全球都算是比較領先的,這有助于我們在某一個點上走到世界上最先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