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是“流量為王”的時代,有流量就可以變現,但當潮水退去,“流量”已經成為過去式。如何將企業品牌吸引的“流量”轉化為“留量”,并以此增加企業的效益,獲取更大利益,才是當今企業思考與規劃的重點。
01 流量思維VS留量思維
一個品牌,要想學會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就必須具備“流量思維”和“留量思維”。那么,什么是“流量思維”,什么是“留量思維”呢?
流量思維:通過多渠道、多方法的拉網式手法,不斷獲取新的流量。
留量思維:在流量思維的基礎上,做好產品和服務,給用戶最佳的體驗,提升品牌美譽度,從而提高用戶粘度及復購率。
簡單來說,“流量思維”轉向“留量思維”,即把重心從“擴大新客來源”轉變到“老客戶經營”上,通過更高的服務質量,建立品牌忠誠度,讓客戶成為“回頭客”,把客戶固定在自己的流量池上,變成自己的私域流量。
02 什么是私域流量
正如營銷之父科特勒所說:古典營銷時代已結束,建立在數字化基礎上的新營銷體系已經開始野蠻生長。因此,借助數字化技術抓住私域流量紅利,深化與消費者的關系,真正把產品做好,服務做好,渠道鋪好,才是道中之大道。
那么,什么是私域流量?
如果把公域流量比作“大河”,私域流量則是企業的自家“魚塘”,這些“魚塘”被稱為微信公眾號、企業APP、微信社群、微信小程序、企業官網、官網商城、微店……消費者便是這些“魚塘”中的“魚”。企業通過種種方式對他們進行有效的管理、維護、運營,不僅吸引他們穩定地停留在“魚塘”中,不斷產生復購與互動,而且自愿通過個人社交網絡進行裂變,不斷把親朋好友拉入“魚塘”中。
03 企業打造私域流量的好處
私域流量相對于公域流量而言,是品牌或個人自主擁有的、可多次利用的流量。在公域流量日漸變貴的當下,做好私域,不僅能大大促進用戶連接、增加粉絲忠誠度和銷量,也是對潛在客戶的觸達和運營,其好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私域流量性價比極其高
企業在流量池獲得曝光是需要付費的,光是一個關鍵詞競價,不花錢想獲得曝光,基本上不可能。而一旦把用戶從流量池導入私域流量,比如:用戶微信群。而企業在自己地盤下運作,不僅性價比高,而且效果更直接明顯。
2.私域流量利于了解客戶
做好私域流量,給了企業了解客戶,深入客戶群體的可能性,從而更有利于更新自己的服務和產品,促進自我發展。以微博和抖音舉例,用戶對企業的內容很喜歡,就可以選擇關注企業號。企業通過用戶關注的數量來判斷用戶對企業輸出內容的喜愛與否,進而做出相應調整,最后形成穩定的用戶粘性。
3.私域流量利于提升品牌形象
擁有私域流量池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幫助是很大的,在自己的私域渠道的微信群、或是其他平臺里的用戶,可以直接觸達。在打造私域流量池的同時,也增加用戶的滿意度,獲得用戶口碑,實現與用戶之間近距離服務,有利于服務的不斷優化,增強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從而提升品牌形象力。
04 把流量轉化為留量
企業在具備“留量思維”,掌握了“私域流量”之后,要想把客戶固定在自己的流量池上,就必須學會把“流量”轉化為“留量”,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沉淀私域流量
一個企業要想實現把“流量”轉化為“留量”,首先必須要沉淀私域流量,圍住自己的魚塘。社交電商的出現,推動了人們從主動式的購買向依據朋友圈分享的被動消費轉化。因此,對商家而言,平臺電商可以繼續做,但這些流量不能讓它留在平臺,要讓它變成自己的。比如,商家可通過自營電商把流量獲取過來,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然后在私域流量里,不斷進行復購裂變,沉淀自己的客戶池。
2.精耕流量池當企業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后,第二步就是精耕流量池。流量的精細運營,關鍵在于建設內容生態,走向“內容社交電商”,不只是內容電商,也不只是社交電商,而是“內容社交電商”。流量池里的“魚”只有被“內容+社交”的場景吸附,才能產生購買欲望,出現購買行動,甚至增值購買。
3.高質量互動
天下所有生意都是互動出來的,家居建材行業也如此。大到銷售整條生產線、一套全屋定制精裝房,小到售賣一個淋浴噴頭等等。2B(面向企業客戶)的生意,是建立在與客戶之間高頻、高質量的互動之上的,2C(面向普通用戶)也一樣。要想讓用戶產生認同、消費、忠誠、復購,就必須持續高頻互動,與用戶建立感情、增強用戶粘性。
總而言之,企業做好私域業態,最大的考驗不是“0到1”,而是“1到10”。首先,必須從傳統營銷思維模式中跳脫出來,從“流量思維”過渡到“留量思維”,形成并培養屬于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才能最終實現“流量”轉化為“留量”。
盛世經典——中國品牌營銷策劃專家,專注于企業品牌策劃,從企業宣傳片到官網建設,企業公眾號到知乎問答,從抖音企業號到小紅書……我們都能為您實現。
“流量時代”也是“留量時代”,把“流量”留住才是資源,邂逅盛世經典,解鎖新視界,讓您企業的“流量”成為“留量”!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