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出現在電子屏幕上的就是流動數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吐爾基山遼墓彩棺,民眾可以通過觸摸屏幕旋轉、放大、縮小觀察到文物的每一個細節,點擊打開模式便能了解文物每一層的結構,還可以將它拆分開,看到每一個部件上刻畫的紋飾,非常直觀。”18日,內蒙古博物院流動數字博物館解說員劉琰向記者介紹道。
據了解,這是全國首個全數字化、高集成度的流動博物館,自2013年啟動以來,行程超過2.7萬公里,將內蒙古自治區出土的兩千多件歷史文物帶到邊遠地區民眾的身邊,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文物盛宴。
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超級鏈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內蒙古博物院教育員董晨陽介紹:“內蒙古博物院的流動數字博物館就像一個超鏈接,將博物院與內蒙古邊疆地區的民眾連接起來。5年來,西起阿拉善盟東至呼倫貝爾市都留下了流動數字博物館的足跡,在道路允許的條件下,也深入牧區、學校和邊防哨所。”
記者走進流動數字博物館,館中以蒙、漢、英三語電子屏幕展示為主,文物仿制品展覽為輔的形式,既保證了文物安全,又能全方位展示文物的細節。兩臺AR互動展臺更是通過虛擬現實的方式將文物投射呈現在屏幕上,仿佛將文物“捧”在手心,吸引眾多民眾參觀體驗。
內蒙古博物院教育主管劉弘軒表示:“近幾年來,中國的博物館業發展非常迅速。我們試圖用新科技和多媒體手段,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活動的功能延伸至社區、學校、鄉村等地區。同時通過微信問答和網絡直播的形式,讓民眾足不出戶也能體驗博物館的魅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內蒙古博物院已經完成了大量歷史文物的3D數據掃描,將陸續推向公眾。劉弘軒介紹說:“隨著網絡的普及,觀眾本身也成為博物館傳播的途徑,我們也希望更多的民眾能夠走進博物館,利用科技體驗并參與‘動起來’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