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中國正走向封閉”的言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17日在北京稱,這一理解是不對的。日前,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就是中國擴大開放的明證,恰恰否定了“中國封閉論”。
11月15日,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RCEP正式達成。據了解,此次簽署RCEP的共有15個成員國,包括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去年,15國總人口達22.7億,GDP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達5.2萬億美元,均占全球總量約30%。RCEP自貿區的建成,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
張宇燕指出,RCEP較以往中國簽署的自貿協定,上了一個大臺階,它也是第一個以負面清單模式完成的談判,涉及很多以前沒有涉及的問題,如電子商務等。根據協定,RCEP生效后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這對促進要素流動的意義重大。“一個逐步走向封閉的國家,怎么可能去簽署一個更高水平的自貿協議?”張宇燕說,所以RCEP的簽署有力否定了“中國封閉論”,它也說明自由貿易理念和國際經貿合作的實踐在全球,至少在亞太地區,還是一個主流的發展方向。
張宇燕指出,中國從未停止過開放的步伐。除RCEP外還有一系列的開放證明。如:負面清單數量已從以前的過百到降至目前的只有33個。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今年全球直接投資將下降30%至40%,而在此背景下,中國吸收外資水平和去年基本持平。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