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_董銘
“支持奧朗德,還是反對薩科齊?”這個并不符合邏輯的選擇題,正是本屆法國大選的關鍵所在。一個其貌不揚,好似大學教師的中年男人,今天能站在被稱作“小拿破侖”的薩科齊對面并非偶然。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作為密特朗的信徒,在法國總統第一輪大選的最后時刻,以28.6%對27.2%的優勢,把謀求連任的薩科齊逼入了絕境。
用《經濟學人》雜志的評論來說:奧朗德之所以能在得票率上壓倒薩科齊,僅僅是因為他是反對薩科齊的。深陷泥潭的法國無疑亟需變革,薩科齊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從選民的視角出發,那就換一個社會黨人試試看。
問題是,奧朗德會成為法國的救世主嗎?
最年輕的經濟顧問與有一半匈牙利血統的薩科齊不同,奧朗德出生于諾曼底,成長于巴黎,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作為家中幼子,1954年,奧朗德出生于法國西北部工商重鎮魯昂,這座城市的政治版圖多年來以中左為主。他的父親是一名耳鼻喉醫生,在懸壺濟世的同時,也熱心于身邊的社會問題,他曾兩次名列魯昂市政選舉的名單,可惜所代表的并非社會黨這樣的傳統左翼勢力,而是最不招人待見的極右政黨,最后都在競選中落敗。弗朗索瓦的母親則是一名社工,她的政治觀念偏左,八十多歲時還代表社會黨競選戛納議員。可以說,奧朗德的政治啟蒙,更多的是受到了母親的影響。
奧朗德在法國外省度過了平靜的童年,當時恰好是上世紀60年代,法國正陷入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泥潭,許多法國人都因為維護殖民地的宗主性而政治立場傾向于極右。為了擁護1965年的總統候選人讓-路易·蒂謝維納庫,老奧朗德賣掉了診所和房子,舉家搬遷到巴黎近郊。年輕的奧朗德就在那里完成了高中學業,并順利進入巴黎大學法學院就讀。
相比同齡人,奧朗德學業有成,很早就確定了從政這條路,相繼在巴黎高等商學院、巴黎政治學院、法國國立行政學院這些國家級的精英學府深造,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二十出頭就已初涉巴黎政治圈。
學生時代的奧朗德,就一直是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擁躉,繼承他的許多政見,并牢記其名言“若想被人愛戴,自己就要可愛”。在巴黎高等商學院期間,他曾擔任校內“支持總統候選人密特朗委員會”主席;1979年,25歲的他正式加入法國社會黨,成為密特朗手下最年輕的經濟顧問。
從法國行政學院第七屆學員班畢業后,奧朗德進入審計法院擔任審計員,同時也在巴黎政治學院給三年級學生講授經濟學。在巴黎政治學院的授課持續了十年,這個微胖、禿頂、和藹的形象一直伴隨著他,當今天站在總統競選的舞臺上試圖慷慨激昂時,不熟悉他的人,還是會把他誤認為一名正在教導學生的大學老師。
1981年是法國歷史上的重要時刻,經歷了多年努力后,密特朗和他率領的社會黨終于入駐愛麗舍宮。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一次由左派執掌政權,這對于躊躇滿志的奧朗德來說,無疑是難得的良機。當年才27歲的他也進入了愛麗舍宮經濟問題委員會。
“能帶來寧靜與和諧之人”
能有這樣的機遇,一方面是基于奧朗德本身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到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伯樂—法國社會黨元老、歐元奠基人之一、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
當年德洛爾十分賞識奧朗德這位經濟學出身的后起之秀,當自己準備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歐盟統一建設時,他向密特朗政府推薦了這位年輕人。奧朗德在德洛爾的大力舉薦下,不單出入總統府,甚至還可以在科雷澤地方選區參加全國議會選舉,而他的對手正是連任巴黎市長的老將雅克·希拉克。這是作為晚輩的奧朗德第一次挑戰右翼,雖然注定要敗北,但這段過程卻讓奧朗德在競選經驗上得以歷練,也給當地選民和希拉克夫婦留下了初步印象。
在希拉克1995年至2007年擔任法國總統期間,奧朗德一直都以反對黨成員的形象出現。在今年的法國總統大選期間,當媒體傳言希拉克轉而支持奧朗德時,民眾并沒有驚訝,因為一個堅定的對手,有時比不堅定的自己人更值得尊敬(薩科齊曾背叛過希拉克)。
上世紀80年代的法國政壇與如今不同,以希拉克為代表的右翼不斷挑戰密特朗,奧朗德也在這種環境下迅速成長。1988年密特朗連任時,奧朗德終于贏得了國民議會代表的資格,初入議會的他擔任財政和計劃委員會秘書、國防預算報告人。
可以說,經濟背景是奧朗德踏入政壇的敲門磚,所以當今天有人批評他對歐盟經濟的態度、擔心他會放棄拯救歐元時,不要忘了他的伯樂雅克·德洛爾曾是歐元之父。在2005年歐盟憲章表決時,奧朗德在社會黨內是投了贊成票的。對于當下的嚴酷的經濟形勢,奧朗德也曾發出耐人尋味的警告:“金融財團,才是統治我們的敵人。”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奧朗德逐步轉入地方行政管理,擔任圖勒市副市長。1993年社會黨在議會選舉中慘敗,奧朗德的政治軌跡隨著黨派的跌落而變得不順。但這并沒有打倒奧朗德,他最終成了該大區的議長。圖勒雖然是個不起眼的外省小城,卻是奧朗德經營20年的“根據地”,在今年4月22日的第一輪投票中,他早早回到這里做準備,在投票結束后發表演說,接受當地選民如明星般的擁護。
在沒有密特朗的時代,社會黨繼續留駐愛麗舍的愿望很難實現。在1995年的總統大選中,希拉克的對手變成了利昂內爾·若斯潘。奧朗德當時在社會黨內部擔任管理經濟問題的全國總秘書,雅克·德洛爾把他推薦給時任社會黨第一書記若斯潘,擔任他的代言人。雖然當年左派輸掉了選舉,但身為黨魁的若斯潘對奧朗德的期望依然很高:“需要像他這樣性格溫和、能帶來寧靜與和諧之人,去面對黨內各種糾紛。”
之后奧朗德一直作為發言人和第一書記,直到2002年若斯潘在總統大選第一輪意外出局、憤然退出政壇后,奧朗德才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群龍無首的局面。從1997年后至今,社會黨一直處在分崩離析的局面,黨內的諸位資深元老各有派系,在屢次議會和地方選舉上進退兩難,以至于2007年要面對“人民運動聯盟”的強勢候選人尼古拉·薩科齊時,社會黨推出了一位既缺資歷、又沒后臺、空有一副新鮮面孔的女候選人—塞戈萊娜·羅亞爾,而她當時正是奧朗德的伴侶。
“羅亞爾的伴侶”
試圖解讀奧朗德的從政經歷和私生活習慣,那就絕對不可能繞開陪伴他25年的伴侶羅亞爾。其實早在2007年羅亞爾代表社會黨參加總統大選時,奧朗德就在一旁低調扮演“后勤部長”的角色。當時奧朗德的名頭先是“羅亞爾的伴侶”,然而才是“社會黨第一書記”,以一種“婦唱夫隨”的姿態,成為法國政壇多年來罕見的景象。
奧朗德與羅亞爾早在大學時代就相識相愛,一起生活,養育子女,但從未正式辦理結婚手續,這種家庭狀況在結婚率屢創新低的法國已十分常見。羅亞爾的名字后面,不用像布呂尼那樣冠以夫姓,這也有利于她塑造獨立女性的形象,獲得更多年輕人和女性選民的支持。
在外人看來,奧朗德與羅亞爾的關系可以說是一種法式浪漫,比起風流奢華的薩科齊夫婦來更讓人感到親切。在諳熟法國政治的記者眼中,他們的組合更是實用主義的完美運作。當時作為第一書記的奧朗德,希望身邊的女人成為總統候選人,而不是那些不受控制、資歷和聲望在他之上的社會黨元老。
當羅亞爾競選失敗后,法國媒體當即爆出兩人感情破裂的消息。事實上,兩人感情早已出現危機,奧朗德在一年前就移情別戀,合作姿態不過是為了競選宣傳。到如今,奧朗德依然未婚,假如今年5月最終競選成功,奧朗德將成為第五共和國史上第一位單身總統。由此可見,法國政治家庭的分分合合,并非簡單的情感問題,就像薩科齊與布呂尼在私人酒會上的“邂逅”,虛榮與名利才是維系價值的紐帶。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奧朗德在媒體上的形象,常常被漫畫化,一副唯唯諾諾的和事佬模樣。在法國私營頻道Canal+最著名的時政諷刺節目《木偶》中,奧朗德是個只知道傻笑的胖子,在外沒有激情和決斷,回家還要受到羅亞爾的訓斥。但其實從奧朗德與羅亞爾分手后的這幾年表現來看,他的溫和背后也有相當的城府和心機。再者,奧朗德的作風也符合他在社會黨內真正扮演的角色,“第一書記”的工作更像是協調各方勢力的經理人,既非地方政權的決策者,也不是中央部門的執行人。
在黨內,有人嘲笑奧朗德是“沒種的男人”,在經營多年的選區,百姓們則贊譽他“善于傾聽,是個簡樸、和藹、幽默的紳士”;在希拉克夫人眼中,奧朗德“可能沒有總統的命,因為他不會咆哮,缺乏作秀的功力”。但在社會黨今年4月15日的造勢集會上,一貫謹慎的奧朗德終于強勢了一把:“如果你們希望改變,請讓我贏得投票。”可以說,支持他的選民,很多是看中了他穩重的一面,不像薩科齊那般“沖動”。
社會黨內的分裂問題一直是奧朗德的心病,譬如在第一輪獲得11%選票的讓-呂克·梅朗雄,就是因不滿奧朗德的中左路線而脫黨,投靠法共。5年前羅亞爾宣布競選法國總統時,黨內的其他資深人物不以為然,前總理法比尤斯甚至嘲笑“女人去競選總統,誰在家照看孩子?”
當然這個艱巨任務落到了奧朗德身上,他作為黨內第一書記,暫時犧牲了參選總統的機會,改在幕后運籌羅亞爾的選舉動向。至少在當時,兩位伉儷一前一后的競選方式,的確吸引了不少黨外選民和年輕黨員。2007年羅亞爾能夠超越卡恩、法比尤斯等人,靠著靚麗的外形角逐總統,奧朗德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這也為他在本輪大選中積攢了足夠威信和人脈。
2011年10月16日,奧朗德以56%對46%的黨內優勢,擊敗現任第一書記奧布萊,當選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并獲得了法比尤斯等人的支持。奧布萊頗具工人階級的強硬,奧朗德溫和的性格則顯得不那么極端,這也是許多黨外選民支持他的原因。奧朗德甚至吸引了許多右派政治家的支持,除了早對薩科齊不滿的希拉克,還有前右翼政府中的規劃部長、扶貧高級專員等高官,這無形中又加大了奧朗德獲勝的砝碼。
使命與挑戰與高調、炫富的薩科齊相比,奧朗德顯得低調、謹慎,甚至有些拘謹。如今正在沖刺的他,憑借自己多年來輔選的經驗,保證每一步都不犯錯,以最佳的個人狀態迎接最后時刻。細心的人會發現,電視中的奧朗德形象也在悄然變化,減肥15公斤讓他的臉龐顯得更加堅毅,時尚眼鏡和深色簡約領帶,多少有助于提高支持率。在現任女友,著名時政記者瓦萊麗·特里爾維勒的“健康食譜”打造下,他少吃巧克力、少喝酒、多吃蔬菜,注意著裝。
當法國電視二臺的記者問起這些變化時,奧朗德充滿自信地回答:“我向你保證,我還是我。”對于不熟悉他的國外媒體和民眾,奧朗德也在積極籌劃***,薩科齊在《華爾街時報》上露面后,他也緊接著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向美國人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個人喜好:“我本可以去賣漢堡發財的,最后卻選擇了政治。”可就是這樣一個“焦糖布丁先生”,在今年2月份的一次集會上,還遭受了一袋面粉的莫名襲擊。正如他的自嘲“這就是職業風險”,比起總統的誘惑,這點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沒有具體的執政經驗,從未擔任過政府部長,是奧朗德競選總統的最大劣勢。即便是羅亞爾也有兩年高級專員的經歷,而奧朗德在薩科齊眼中“完全是無用的人”。不少法國選民擔心,奧朗德如果當選,政府中多為新人,會給法國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這種情緒同樣在歐盟領導人中蔓延,德國總理默克爾甚至號召其他領導人一同抵制。
“我不會等到任期結束時,才承認上任之初犯了錯,那太遲了。如果大家給我機會,我會努力恰當行事。”奧朗德這番話既是在為自己沒有執政經驗辯解,同時又是在諷刺薩科齊在五年內留下了太多扣分的口實。在外交上,奧朗德是個徹底的新人,他需要廣泛打開門路,與各國領導人建立第一步聯系,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壇都在冷眼觀察來自左翼的總統熱門候選人,從他的參選綱領中琢磨出相關的利害點,走一步看一步。
在競選綱領上,奧朗德同樣漏洞百出,譬如削減赤字的比例,他與薩科齊都提出控制在GDP的3%,但方式是開源而非節流,這項任務在已經缺乏活力的法國十分艱巨。在敏感的移民問題上,左派主張的政策更具包容性,薩科齊對于非法移民和羅姆人的強硬舉措,則讓許多非裔后代格外反感。不過,對于生活在法國的華裔來說,傾向薩科齊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少數族裔,原因主要在治安和商業發展上,他們對奧朗德無法信任。
第一輪投票奧朗德小勝薩科齊,但79%的投票率,棄權者在第二輪的立場,左中右選民的再次選擇,都無法讓奧朗德和他的團隊掉以輕心。民調顯示,勒龐的支持者中將有45%轉向薩科齊,而梅朗雄的則有80%轉向奧朗德,這將是他最后制勝的關鍵因素。奧朗德的沉穩和隱忍,是他多年在政壇摸爬滾打時鍛煉的絕技,以目前大好的形勢,他有可能在5月6日的第二輪大選中擊敗薩科齊,成為繼密特朗后又一位入主愛麗舍宮的左翼總統。但這之后呢?奧朗德面前的道路,注定不會平坦。